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問已。佛告文殊師利。
善哉善哉。法王子。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問於如來應正遍知。菩薩所行甚深法門。何以故。
文殊師利。汝見諸法實義。現前無有疑惑。究竟到於智波羅蜜第一彼岸。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入菩薩無上道故。問如是法。
文殊師利。汝能復為未來眾生然大明燈滅諸闇故。問如是法。
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諦聽。我當為汝說。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
文殊師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時諸一切菩薩大眾。一心同聲俱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欲說此法告諸大眾。
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畢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自性信大乘法。為離小乘狹劣心故。發菩提心。
二者自性成就大悲。為欲具足諸白法故。發菩提心。
三者直心本行堅固。為厭生死向彼岸故。發菩提心。
四者善集一切功德。為欲修滿諸願行故。發菩提心。
五者能善供養諸佛。為欲善起諸白法故。發菩提心。
六者身口意業清淨。為離一切諸惡行故。發菩提心。
七者遠離諸惡知識。為欲親近善知識故。發菩提心。
八者聞法如說修行。為不虛妄誑眾生故。發菩提心。
九者為欲利益一切畜諸資生不貪不慳故。發菩提心。
十者以得諸佛加護。為離一切諸魔加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於諸眾生常起大悲。能捨內外一切諸物。為離慳嫉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具法行力為能成就諸功德故。發菩提心。
善男子。是名十二妙法。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此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
三者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
四者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
五者清淨心。能於餘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
六者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
七者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淨光明照故。發菩提心。
八者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
九者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
十者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諸善男子等 若有諸眾生 欲修諸白法 成就無垢法
能於怨親中 悲潤心平等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已於無量劫 將護惡知識 供養善知識
護持菩提門 起諸大願行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諸眾生 憶念過去世 無量億劫事 堅固如山王
精進心無惓 常行不休息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捨離諸惡法 具足悲愍心 安隱心成就
念示諸眾生 一切善業道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見諸勝智者 念於大菩提 無上勝功德
欲於餘乘中 心淨無點穢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菩薩得淨心 離虛妄分別 觀世間涅槃 平等無差別
雖行化眾生 如見鏡中像 如是發心者 是實菩提心
已離煩惱過 一切諸塵勞 清淨知虛空 不為垢所染
諸相永寂滅 出離言語道 是名滿足修 清淨菩提心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得大陀羅尼 無上勝辯才
具足三十二 八十相好身 能住一切佛 本性功德中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布施。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者布施。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者布施。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者布施。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者布施。能捨世間貪染縛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者布施。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者布施。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者布施。能稱眾生歡喜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者布施。能捨內外行佛行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者布施。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者布施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者布施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捨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吝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髓腦
清淨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捨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捨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捨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淨財 慳嫉妒心盡 清淨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捨心 常施一切物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何等十二。
一者持戒。能攝一切諸善根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二者持戒入菩薩道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三者持戒。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四者持戒。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五者持戒。能拔惡道苦眾生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六者持戒。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訶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七者持戒。諸佛如來常讚歎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八者持戒。能入諸有不放逸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九者持戒。即施眾生無怖畏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業善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十一者持戒。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尸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尸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剎 見持淨戒者 恭敬捨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淨戒 應當如犛牛 為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讚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淨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身口意業淨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淨諸佛戒
菩薩持淨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於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犛牛 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為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善男子。菩薩如是修行諸法已。復有十三種觀修行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何等十三。
一者忍行。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二者忍行。不見有我為他害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三者忍行。不見眾生有怨親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四者忍行。不見自他身可損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五者忍行。聞毀讚歎心常不動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六者忍行。能斷煩惱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七者忍行。能斷瞋恨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九者忍行。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者忍行。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一者忍行。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三者忍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忍辱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為眾生 作諸歸依處 令生無畏心 忍辱最第一
能行忍辱者 見者皆歡喜 怨家捨毒心 皆生親友想
一切諸如來 成就平等心 眾生所歸依 皆由行忍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為物作依止 當堅固忍辱
菩薩若欲住 一切佛菩提 當觀諸法空 眾生不可得
如是行忍行 能具佛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若修忍 當遠離二邊 不見自他身 能有損益者
如來大慈悲 讚歎如是觀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若欲得盡智 滅諸使煩惱 不怯弱修忍 常無分別心
如是觀諸法 成忍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欲莊嚴 如來相好身 復生梵世界 出離諸魔道
樂行忍辱行 一切皆成就 是故諸菩薩 應堅固忍辱
忍辱力最上 諸行無過者 一切諸功德 住在忍行中 四魔力難敵 忍力能除滅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